股票网上配资平台_股票配资入门平台_国内股票配资入门
你的位置:股票网上配资平台_股票配资入门平台_国内股票配资入门 > 国内股票配资入门 > 国内股票配资入门
股票配资哪的服务好 广州超百家高企“摘帽”背后:奖补迟发、税收优惠不“解渴”
发布日期:2025-04-09 22:03 点击次数:142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资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现如今股票配资哪的服务好,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46.3万家。然而,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背后,各省发布的取消企业高新技术资格案例也层出不穷。
南都发展研究院高质量“新质生产力大调研”课题组梳理发现,2024年,广东省取消高新技术资格企业353家,相较于2023年增长近4倍,其中广州市被取消高新技术资格企业126家,占比达35.7%;深圳市为24家,占比6.8%。
为什么有那么多高新技术企业被取消资格?课题组调查发现,广州近四成被取消资格企业经营异常或注销,还有部分企业研发费、高新收入占比不达标。而财政奖补减少且发放延迟、税收政策优惠对大部分小微企业“形同虚设”等原因,也使得一些小微企业维护高企意愿下降。
南都发展研究院高质量“新质生产力大调研”课题组就此采访广州市科技局、广州市财政局、广州市税务局,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背景
高企认定并非“一劳永逸”
须填报年度发展情况、3年一复审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便启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1991年,国务院发布《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条件和办法(国发【1991】12号)》,配套制定财政、税收、金融、贸易等一系列优惠政策。1996年,根据形势需要,又将认定范围拓宽到了高新区范围外。
2008年,科技部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简称《管理办法》),对全国高新技术企业实行统一认定,实现了由区域政策向产业政策的转移。2016年,对《管理办法》进行修订,进一步放宽对中小企业的认定条件,扩充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
根据政策要求,符合《管理办法》的企业,可以享受企业所得税15%的税率优惠,同时享有亏损结转年限延长等优惠政策。随着“双创”热潮兴起,2015年起,全国各地也纷纷出台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政策,高企申报逐渐升温,并于2015年至2018年进入高峰期。
有数据显示,2015年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为10649个,到2019年已有超5万个,现如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约7.7万家,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一。广州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也从2015年的1919家,增加至2019年的1.2万家。
然而,高企认定并非“一劳永逸”,企业在获得资格后每年仍须填报上一年度知识产权、科技人员、研发费用、经营收入等年度发展情况报表,相关部门也会对企业进行动态管理。与其他产业政策相比,高新技术企业的有效期只有3年,3年后企业还需要重新按照《管理办法》的规定提交复审申请。
“没有按时填报年度发展情况的企业,相关部门会去核查原因,发现企业有问题就会被取消资格。”广州某高企咨询机构负责人魏隽表示,经过反查后,发现企业不符合高企资格或存在弄虚作假行为,需要追缴自发生取消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行为之日所属年度起已享受的奖补和税收优惠。
问题1
研发费、高新收入占比不达标
部分被取消资格企业经营异常或注销
30余年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逐步成为衡量区域创新能力的一个指标。现如今,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46.3万家。然而,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背后,各省发布的取消企业高新资格案例也层出不穷。
课题组梳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网公开信息发现,2024年至2025年3月1日,全国共有4532家企业被取消高新技术资格,这一数据在2023年、2022年分别为1758家、706家,年均增长1.5倍。其中,江西省、上海市、河南省取消高新技术资格企业数量最多,分别为1043家、555家、372家,广东省共取消353家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位列第四。
为什么近两年被取消资格的高企数量成倍增长?根据上海、湖南、新疆等地公开信息可知,撤销原因包括企业注销、累计两年未填报年度情况发展报表,高新收入占比不达标、科技人员占比不达标、研发费占比不达标等。
课题组调查发现,2024年至2025年3月1日,广州市被取消高新技术资格的126家企业中,有42家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失信执行人,7家已注销,占比38.89%。从分布行业看,被取消资格企业多集中于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制造业、建筑业等领域,不乏珠江燃气集团有限公司、广州酷狗计算机科技有限公司、广州市锐丰音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白云山奇星药业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
魏隽认为,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取消数量增多,一方面是由于认定审核趋严;另一方面则跟企业的经营状况相关。
“往年高企认定完之后,即使专利不交年费也不影响高企资质,近两年则会去翻查高企认定时的知识产权有没有正常维护。”魏隽展开道,高企认定不仅要求企业收入、净资产具备高成长性,还要考核研发费用占比,如果企业营收超过2亿元,研发费用占比要高于3%,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不易达到。
广东某科创企业服务机构项目总监也表示,高企认定期间需要在一两个月内完成几千家申报企业资料的审核,工作量大、任务重,部分企业填报的资料完整度与权威度不够。“现在审查严格后,对一些资料较为粗糙的企业会被追溯到几年前的情况。”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林江则认为,近年来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不少企业受到环境冲击,导致业务营收下滑,未能符合高企相关要求故被取消资格。
问题2
财政奖补减少、税收优惠使用率不高
一些小微企业维护意愿下降
高企的企业所得税政策优惠,是政府给予这些企业的福利。但在课题组进一步深入调查的过程中,一些企业对此的看法,却让记者颇感意外。
“公司财务认为没有必要申请这个税收优惠。”一家在2019年获得高企资格的S公司负责人告诉课题组。其表示,该公司是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0万元,企业所得税统一只需按照“折合率”5%缴纳,相较于高新技术企业15%的企业所得税率,自然更“香”。
“纳税较少,申请银行贷款时授信额度也会减少,一些项目申请很难通过,所以我们自愿放弃了高企税收优惠。”L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Z公司负责人表示,政府扶持、税收政策基本上更有益于大企业,小微企业能享受的优惠不多。2024年,其公司根据高新技术企业相关政策优惠,可以减免2万元左右的企业所得税,实际真正用到的减免金额只有1900元左右。
魏隽也认为,高企优惠政策更适用于毛利率、净利率高或者中大规模的企业。一些小微企业没有利润,也不用交企业所得税,用不到高企的企业所得税政策优惠。“优惠政策对这类企业基本上没什么用。”
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相关财政资金奖补的减少,也使得部分企业维护意愿减弱。
“2015年至2018年,广州市对高新技术企业奖补数额达到120万元,现在补贴少了,每年都要提交报表年审,每3年复审一次,很多企业维护意愿也减弱了。”有业内人士告诉课题组,一般而言,企业拿到资格认定的第二年便会发放补贴,近两年奖补发放还存在缓发、迟发现象。
Z公司自2023年底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后,截至2025年4月仍未收到市级、区级奖励。课题组拨打高企业务咨询电话获悉,广州市2023年高企奖励补贴仍未公示,也没有正式发放。
Z公司负责人透露,公司十余个专利的申请费用和陆续递增的年费是一笔比较大的支出,加上第三方公司审计报告、财务管理、中介辅导等,多年累计共花费10万元左右。“非要算经济账,20万元奖补只是将企业合规经营的成本收回来而已。”
林江表示,此前由于奖励标准大幅超过企业预期,形成一段时间的申报热潮,但随着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激增,政府需要承担的奖励资金增加,在有限财力下,奖补数额减少可能导致小微企业维持高企意愿减弱。此外,高额奖励的刺激也为后期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减少以及个别企业的“爆雷”埋下隐患。
问题3
广东高企资格取消公示四成延迟四年
有企业因此多缴滞纳金
高企资格被取消后,须补缴其不符合认定条件年度起已享受的税收优惠。然而,有企业反馈,由于资格取消公示时间滞后,多缴纳滞纳金。
2017年,D公司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直到2024年才收到被取消资格的通知。D公司负责人表示,2018年便意识到高企资格可能被取消了,但当时认定证书已经发下来了,税务部门也没有让公司补税。直到2024年才收到取消资格、补税的信息,不仅退回了补贴、补缴了税款,还多交了一笔几万元的滞纳金。“时间拖得越长,要补得越多。”
还有部分被取消资格的企业早已搬离甚至破产结算。X公司则由于环评问题,被取消2018至2020年的高企资格,并于2021年搬离广州。“资料补交了两次了,还是被取消了,收到确切消息已经是2024年。”该名负责人透露。
广州道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2017年获得高企资格,2020年宣告破产结算且清算程序终结,但直到2023年1月,市场监管部门才将其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并于2024年公示取消其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资格信息。
课题组调查发现,2024年全国多地公布的公告中,企业被取消高新技术资格的年度多在2021年之后,广东省却有145家企业取消资格的起始年度在2020年及之前,占比达41.08%。在广州市被取消资格的高新技术企业中,有65.08%的取消起始年度在2020年及之前。
为什么取消起始年度和信息公开时间间隔4年之久?广东省高企认定申报辅导专家黎盛认为,取消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是一个严格与谨慎的过程,需要经过地市核查、专家复核、取消告知等程序。
高新技术企业的跟踪、支持也是一项综合工程。公开信息显示,收到取消高企资格相关线索和举报后,将由地市科技、财政、税务三部门联合开展现场核查,并将核查结果报送省认定办进行复核,由省认定办对不符合认定条件的企业按程序取消高企资格。
有研究显示,由于各部门之间日常关于企业信息数据交流局限于公函往来,企业经营或迁出预警信息系统也多局限于重点关注企业,导致部分企业经营信息获取滞后的情况时有发生。
问题4
中介机构管理亟须强化
一管理咨询公司捏造信息骗补超亿元
课题组调查发现,不少企业申报高企资格要通过中介机构,有部分中介主动联系企业为其包装,更有企业和中介共谋骗补情况发生。
Y公司负责人表示,以前各种新政一出,就有中介公司上门来宣传,说可以帮助企业申报,2017年该企业申报高企后通过认定,由于审核时不合格被取消资格。“中介公司通过熟人找来帮我们申报,但后来中介公司出事,牵扯了上百家企业,政府说那些资料造假,给我们取消了高企资格。”
X公司负责人也表示,当时公司一直在做科技研发相关的业务,也积累了一些专利,中介公司主动找到他,说要帮忙申报高企。“当时拿了一笔政府补贴,被取消资格后已经退回去了。”
课题组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以“高新技术企业+诈骗”检索,获得相关文书130篇,其中有19篇与广东高新技术企业骗补相关,多发生于2015年至2017年。
判决书显示,大部分企业负责人或是被宣称可以提供申报服务的中介机构业务员主动联系,或在明知本企业不符合高新技术认定条件的情况下与中介机构签订代理协议,同意甚至配合其进行信息造假或捏造。
根据佛检刑不诉〔2020〕Z17号,2016年12月,有犯罪嫌疑人团伙发现广东省科技部门主导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和培育工作存在漏洞的情况后,在广州成立管理咨询公司,于2017年至2019年伙同169家企业以编造虚假材料申报高新企业获取财政补助资金1.66亿元;其中已经发放到企业共4362万元。
基于此,“强化中介机构管理”也被写入《关于组织开展广东省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的通知》,其中特别提到“将运用部门共享数据、大数据比对等方式加强中介机构报告核验、企业申报信息审核”。
对此,林江分析道,此前有部分企业申报高企时存在材料造假等问题,随着税务、监管系统逐步向数字化转型,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实时监控、风险识别,更容易判别企业数据的真实性。
黎盛提议,在每隔3年复检一次的背景下,有实力的企业应该构建自己的资料体系,自主申报高企资格,形成更为规范的管理体系。
也有企业表示,在高企资格申报的过程中,不仅涉及技术,还涉及财务专款专用的问题,很多中介机构比较难长期跟踪一个项目,可能中途会换人或不再跟进了,所以为了确保整个过程能够顺利验收,多是企业自主申报高企资格。
建议
建立“科技-税务-市监”数据互通平台
让好政策精准“滴灌”企业
“对中小型高成长性企业而言,高新技术企业资格意味着企业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更加注重科技创新、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科技人才的引进,含金量高。”黎盛认为,部分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取消,可以侧面反映政府坚持数量扩张与质量提升并举、壮大规模与提高创新能力并重。
“强化高新技术企业资格认证管理,可以把高新技术企业的质量提上来。高企资格认定不能是一劳永逸的,要维持动态平衡。”林江提议,在高企资格评审中加入一些动态的元素,以科研相关行为来判定高新技术。“无论是传统企业还是先进制造企业,都可以拥抱AI技术、开展数字化转型,对于这些创新行为带来的利润,都可以享受到税收优惠。”
金鹏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孙冰峰则建议,增设“科技政策诈骗罪”,明确“恶意骗补”的司法认定,推行企业和协助造假的审计机构、知识产权代理公司“双罚制”与连带追责。
同时,建立“科技-税务-市监”数据互通平台,打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申报、高新技术产品备案、知识产权登记等数据,运用AI模型自动识别“伪高新”企业。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高企越多地方的声誉越好,但随着高企数量激增,地方政府要维护这么多企业,也需要付出一定成本。”林江表示,发展经济需要引领型企业发挥龙头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但从数量上而言,中小企业仍占主导地位。高新技术企业中80%是小微企业,其中一些具备高成长性特质的小微企业,稍加培育便会成长为独角兽企业,需要让好政策精准“滴灌”企业,帮助它们成长。
他还表示,针对科技型企业,一次性奖补不具备可持续性,对于带动科技、产业协同发展的作用并不大。未来的科技政策激励可以不区分高企和非高企,只要企业有研发费用支出,便可以享受加计扣除政策。
广州市一公司经历一次申报、四次复审后,获得“持续15年高企卓越成就奖”。该公司负责高企申报工作的工作人员表示,从企业层面来说,希望政府在研发经费方面有更多的支持,助力企业的研发工作。
她还提议,高企资格需要3年复审、6年重新认定,对于一些长期从事技术创新、产品研发的企业来说,期望能从复审及重新认定的手续上作一些简化和优化,将减少一些企业的工作量,使企业有更多的时间聚在技术创新工作上。
(应受访者要求股票配资哪的服务好,文中魏隽、黎盛均为化名)